審計工作流程
一、審計流程的意義(一)概述審計流程是指審計人員在具體的審計過程中采取的行動和步驟。廣義的審計流程是指審計人員從接受審計項目開始,到審計工作結束的全部過程,一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和審計終結階段,各階段又包括許多具體內容。狹義的審計流程指審計流程指審計人員在取得審計證據完成審計目標的過程中所采取得步驟和方法。(二)制度基礎審計的流程1、確定審計的目標2、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3、內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評價4、符合性測試5、符合性測試結果的評價6、實質性測試7、實質性測試結果的評價8、撰寫審計報告優(yōu)點:一方面當大大減少審計工作中取得審計證據的工作量,從而節(jié)約人力時間、降低成本;另外能較好的避免失誤,審計工作質量。點:過分依賴對內部控制的審計。二、準備階段(一)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哪些情況1、業(yè)務性質、經營規(guī)模和所屬行業(yè)的基本情況;2、經營情況和經營風險;3、組織結構和內部控制情況;4、關聯(lián)方及交易情況;5、以前年度接受審計的情況;6、其他常用方法1、查閱去年的審計工作底稿;2、查閱行業(yè)業(yè)務經營資料。3、查閱公司章程協(xié)議、董事會會議記錄、重要合同等。4、參觀被審單位現場。5、詢問內審人員和管理當局。(二)簽訂審計業(yè)務約定書審計業(yè)務約定書是指審計機構與委托人共同簽署的,據以確認審計業(yè)務的委托和受托關系,明確委托目的、審計范圍及雙方應負責任與義務等事項的書面合同。具有法定約束力。⑴簽約雙方的名稱;⑵委托目的;⑶審計范圍;應明確所審會計報表的名稱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間⑷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⑸簽約雙方的義務;委托人應當履行的主要義務包括:及時提供審計人員所要求的全部資料;為審計人員的審計提供必要的條件及按照約定條件即使足額支付審計費用。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履行的主要義務包括:按照約定的時間完成審計業(yè)務,出具審計報告;對執(zhí)行業(yè)務過程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保密。⑹審計報告的使用責任;審計報告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后果,與審計人員無關。⑺審計收費;⑻違約責任;⑼應當約定的其他事項。(三)初步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初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斷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否作為在實質性測試的時候進行抽樣的基礎,并對那些準備信賴的內部控制決定其測試的時間、性質、范圍。(四)確定重要性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序在特定環(huán)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在審計過程中,需要運用重要性原則的情形有:一是在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計劃階段)。在運用審計程序以檢查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時所允許的誤差范圍;二在實施階段,根據重要性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審查;三是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錯報或漏報或匯總的錯報或漏報,是否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判斷和決策的標志。自考教材對重要性介紹非常簡略,但是考試時候經常涉及超綱內容,而且與審計報告的關系非常密切,這里進行必要拓展。概念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huán)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注意:1、重要性概念是針對會計報表使用決策而言的;2、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3、重要性與可容忍誤差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帳戶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實質性測試的可容忍誤差。
重要性的運用1、一般要求:對重要性的評估是注冊會計師的一種判斷。在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及評價審計結果時,注冊會計師運用重要性原則。
出具審計報告需要提供什么資料
1、審計報告需要提供企業(yè)四證復印件(加蓋公章)
2、企業(yè)財務報表(手工帳、明細賬、總賬、電子帳均需提供)
3、業(yè)務約定書(事務所準備)等等,具體根據每個企業(yè)不同均有所不同。
與持續(xù)經營相關的重大不確定性
企業(yè)的持續(xù)經營能力與其投資價值息息相關,對財務報表有著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受到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傳統(tǒng)的審計報告將持續(xù)經營的重大不確定作為強調事項段,放在審計報告末部分。新審計報告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與持續(xù)經營相關的重大不確定性”單列為一部分,放在審計報告的較前位置,通常在“審計意見”和“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之后。
新的審計報告模式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審計報告的二元制審計意見模式,即發(fā)表無保留意見或非無保留意見。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對的總體結論,無保留意見意味著注冊會計師已經就財務報表整體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且合理其不存在由于錯誤或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審計意見是不是無保留意見,依然對投資者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其重要性,新審計報告準則規(guī)定將審計意見列為審計報告的部分。
財務審計報告是具有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關于企業(yè)會計的基礎工作即計量,記賬,核算,會計檔案等會計工作是否符合會計制度,企業(yè)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等事項的報告,是對財務收支、經營成果和經濟活動全面審查后作出的客觀評價。
一份好的審計報告意見能為您后期繼續(xù)運營香港公司帶來頗多良益之處:上市證明、融資依據。或許您對公司的發(fā)展并沒有十分遠大的目標,但是作為公司運營后的證明,無論是融資還是上市,在國際上均認可審計報告,這也是您獲得投資伙伴信任的一個重要依據,審計報告也可以作為投資者投資時遞交給的一份基本文件。
在開展境外企業(yè)審計時,審計應境外企業(yè)的特殊要求,確保審計結果有質量、有效益。境外企業(yè)審計應在評估境外企業(yè)內部控制有效性和外部風險因素的基礎上,對境外企業(yè)決策的內容、程序、執(zhí)行、經營績效、內部管控、財務管理、廉潔從業(yè)等方面進行審計。
審計工作涉及實施審計程序,以獲取有關報表金額和披露的審計證據。選擇的審計程序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判斷,包括對由于舞或錯誤導致的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在進行風險評估時,我們考慮與報表編制相關的內部控制,以設計恰當的審計程序,但目的并非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fā)表意見。審計工作還包括評價管理層選用會計政策的恰當性和作出會計估計的合理性,以及評價報表的總體列報。
做好審計報告的審理應該把握的重要內容
審理機構以審計實施方案為基礎,關注審計實施的過程及結果,主要審理6個方面的重要內容:審計實施方案確定的審計事項是否完成;審計發(fā)現的重要問題是否在審計報告中反映;主要事實是否清楚、相關證據是否適當、充分;適用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是否適當;評價、定性、處理處罰意見是否恰當;審計程序是否符合規(guī)定。審理人員應當按照上述規(guī)定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