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人”、“文人畫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吳昌碩先生走著一條從金石、書法、詩歌、繪畫“四絕”之路。在他的繪畫作品中蘊含著篆刻、書法、詩文的深厚基礎(chǔ)。昌碩先生嘗自謂“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又說“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作為畫壇巨匠如此評價自己的畫作,既是先生謙遜之詞,也反映出他走的藝術(shù)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是經(jīng)過長時期的醞釀準備,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chǔ)和多方面的藝術(shù)根底,他那蒼茫渾樸、氣勢磅礴的大寫意畫風融詩文、書法、繪畫、印章“四絕”為一體的吳昌碩畫派而震撼當時畫壇。
吳昌碩楷書始學顏真卿,后學鐘繇,自述“學鐘太傅二十余年”。小楷功力深厚,耄耋之年所書小楷扇面,仍然一筆不茍,清氣撲人。對黃山谷的書法,吳昌碩追本溯源,深入鉆研,得其剛勁婀娜之風神,使楷書為之一變。行書昌碩先生是學王覺斯,也鐘情于米蒂的筆法,運筆仍似篆隸。由于他書法中以石鼓文成就為高,故無論隸真狂草,皆有篆籀之法出之,跌宕多姿,飛騰沉穩(wěn),情趣在筆墨之外。
即然我們說到筆墨之外,那就該說一下吳昌碩先生的詩作,它伴隨著他的書法、篆刻和繪畫,先生自稱為詩人,他的詩作有《缶廬詩》、《缶廬集》、《缶廬別存》等等,先生還有很多題畫詩,治印論述,石硯銘文等,都是文情并茂,夾敘帶議,閘明畫學,借物抒情,對我們后人很有教益。吳昌碩的詩是從王維入手,工于五言律法,尤工古風長調(diào)。詩壇名家陳石遺評其詩曰:“書畫家詩句少深造者,缶廬出,矣!”。
“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昌碩先生自稱五十才開始學畫,也證明他學畫起步較晚,正是用他前幾十年篆刻、書法、詩文的深厚基礎(chǔ)鋪出了他的繪畫藝術(shù),他把書法和畫法自然而地結(jié)合。早在唐代張彥遠就提出了“書畫異名而同體”之說,歷代許多藝術(shù)家都主張“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大書法家趙孟頫題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吳昌碩題《李晴江畫冊》詩曰:“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敢談其余”。書畫本來就使用相同的工具創(chuàng)作,執(zhí)筆運腕的方法相同,筆意相通,創(chuàng)造和追求形式美的技法也是相同的。
吳昌碩作詩題材很廣,或論畫,或評印,或有感于民事時勢還是懷鄉(xiāng)念友,憶及親屬家人等等,奇情噴薄出于至性,具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傲霜不屈的氣度和幽語而思則雋,險致而聲則清的特風格,寄托深遠,樸拙蘊厚,令人雋味。也有近似白描的生動比喻,節(jié)奏輕快,活潑自然而接近口語道白的詩句,絢爛歸于平談。他對做詩非常認真,都是再三推敲,反復吟我?!皝y書堆里費研磨,得句翻從枕上多。苦吟只恐身盡瘦,一杯自酌漫蹉跎”。可見昌碩先生對作詩是何等精業(yè)求精。
2016年12月26日,起拍價230萬元的吳昌碩畫作《紅梅》被買家以270萬元價格拍得。昨天,“翰墨有愛光彩海曙”書畫保真愛心拍賣會在榮寶齋寧波分店舉行,寧波市收藏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王莫枝說,整個書畫藝術(shù)品市場有回暖的趨勢。這場保真愛心拍賣會分為寧波籍當代名家書畫專場、現(xiàn)當代名家書畫專場和榮寶齋寧波分店競價會專場和寧波書畫家愛心義拍4個專場,整整舉行了一天。200多位買家參與了競拍,現(xiàn)場競爭激烈。其中,晚清民國時期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碩的《紅梅》,起拍價230萬元,終被115號買家以270萬元的價格競得。拍賣師介紹說,這幅作品上有作者本人的三次落款,可見作者本人對這幅作品也是非常喜愛。
下面是吳昌碩字畫新的成交記錄
吳昌碩紀念館,1995年9月12日建成開館。坐落于上海浦東川沙鎮(zhèn)附近華夏文化公園,占地6畝,按原上海山西北路吉慶里12號吳昌碩故居式樣建造,為二層石庫門建筑,辟有“藝術(shù)生平”、“作品陳列”、“臥室”、“畫室”、“海上畫派”5個廳室。建館后,經(jīng)常輪換陳列吳昌碩書畫篆刻作品和有關(guān)生平活動史料,以及吳昌碩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用品、生活用具等,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還多次舉辦中、日、韓三國書畫篆刻交流活動。
吳昌碩墓,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超山大明堂外西側(cè)200米山坡上,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高2米、直徑3米。墓碑刻“安吉吳昌碩先生墓”八字。高1.4米,寬0.65米。系諸樂三補書。墓右前側(cè)亭內(nèi)立墓表一通,記述其生平事跡。,墓臺下左前方塑吳昌碩全身立像一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