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枸橘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枳實和枳殼,本是同一植物。初只有枳之名(見公元前約202年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稍后始有枳實之名,自《開寶本草》(公元974年)之后又多了枳殼一名,沈括《夢溪筆談》(公元1093年或稍前)附篇“補筆談”卷三,‘藥效’一節(jié)說:“六朝以前醫(yī)方,枳實,無枳殼,后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療各有所宜”,此后,元、明、清各代本草都說枳實用嫩果制成,果皮較厚,內(nèi)存種子(也有另說是除核的),它的藥效是“性酷而速”(寇宗爽《本草衍義》);枳殼是大果或半成熟的果制成,常將種子挖去,故中空而皮薄,它的藥效是“性和而緩”。大抵幼果所含的藥效成分較多且高,成熟果的生化成分已部分轉(zhuǎn)化。此外,枳的種子含較多量的苦味物質(zhì),即富含黃烷酮甙類化合物,這些成分都與藥性有關,也就是說,帶種子或不帶種子的藥材,它們的藥性應有差別。
花單朵或成對腋生,一般先葉開放,也有先葉后花的,有完全花及不完全花,后者雄蕊發(fā)育,雌蕊萎縮,花有大、小二型,花徑3.5-8厘米;萼片長5-7毫米;花瓣白色,匙形,長1.5-3厘米;雄蕊通常20枚,花絲不等長。
樹高約4米。芽暗紫紅色。3出復葉,也有2小葉或單小葉。先葉開花,花梗甚短,被毛,花徑5-7厘米;花萼外面被毛;花瓣5片,很少6片,外面紫紅色;有部分花的雄蕊退化果近圓球形,徑約6厘米,幼果有細毛,成熟果的毛幾全脫落,果皮難剝離,果肉味酸;種子約20粒,通常單胚,少數(shù)為多胚?;ㄆ?-5月,果期約10月。
———— 認證資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