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庭院假山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庭院指建筑物(包括亭、臺、樓、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圍的場地通稱為庭或庭院。即一個建筑的所有附屬場地、植被等。
建筑是上古人類創(chuàng)造的宏大的物質產品。它既具有遮風避雨、滿足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實用功能,又能表達某種崇敬和信仰,以及劃分社會尊卑等級的精神功能,因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觀點基本上是客觀的。“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中國古人行為的準則。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要求對先前的建筑形式,結構技術不要多去改動,所以我國古建筑史上就不可能發(fā)生西方那種風格的變化和技術手段的更新。在建筑立面形象上,從秦到清代的兩千余年中,臺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頂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單體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擴展,形成層相套的院落。
房屋的設計也盡量體現與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結構框架系統(tǒng)的優(yōu)點,使墻不承受上部結構的壓力,就可以任意開窗,特別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邊,常常開滿一排落地長窗,一打開,室內外空間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傳統(tǒng)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繞,廊實際上是室內建筑空間與室外自然空間的一個過度,是中國建筑與自然保持和諧的一個中介和橋梁。
我國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盡量表現出與自然協調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樣是實體一塊的龐然大物,而是有虛有實,輪廓柔和,曲線豐富,在穩(wěn)重中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臺基除了對木結構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穩(wěn)定感。柱梁斗拱等組成的木構架,輕盈同透,給人以靈動的觀感。碩大的屋頂鋪以漂亮的反曲線和輕巧多姿的翼角,給予建筑一種柔性的適應感,使之與山水林木等自然環(huán)境取得了相當的和諧。
中國建筑適應順從自然,還表現在對房屋基地和方位選擇的高度重視,這便是中國古代的風水學說。對此,李約瑟博士曾指出:“再沒有其他地方表現的象中國人那樣熱心于體現他們偉大的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p>
———— 認證資質 ————